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再说三花五罗十八子
时间: 2019-04-26 08:33:03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东北开江鱼。

  近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宣布:全省各自然捕捞水域禁渔工作将陆续展开,其中嫩江、松花江首次规定禁渔期,从5月16日至7月31日为期77天。黑龙江省水产资源丰富,江鱼的种类多得数不清。鳇鱼是黑龙江名贵的鱼类,其次便是三花五罗、十八子、72杂鱼了。三花五罗是八种淡水鱼的统称。这八种鱼是:鳌花、鳊花、鲫花和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等。黑龙江人历来有吃开江鱼的习惯,然而,这个时候捕鱼对鱼类产卵颐养生息极其不利。禁渔制度的实施和加强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养护渔业资源,保护鱼类产卵繁殖。

  黑龙江省水产资源丰富,江鱼和海鱼的种类多得数不清。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冷水鱼体蛋白和脂肪相对丰厚,肉质细腻,因而味道十分鲜美。

  这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鳇鱼。鳇鱼属混水鱼种,从一些资料记载看,鳇鱼基本是生活在鄂霍茨克海,夏初回江河产卵。《东陲纪闻》载:“鳇鱼多长七八尺,其最大者重数百斤,状似鲇鱼,通身无鳞,皮质黄色。”《吉林外纪》载:康熙曾有诗赞鳇。诗云:“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

  其次便是三花五罗和72杂鱼了。它是八种淡水鱼的统称。这八种鱼是:鳌花、鳊花、鲫花和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等。

  先说鳌花,它的学名其实不是“鳌”。“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花的学名叫鳜(guì)鱼,也称“鯚花鱼”、“桂鱼”,和鳊花同属细鳞鱼,喜欢在水深流急的水域中活动。成年鳌花鱼身长六十六公分左右,重量可达十余斤。它有尖锐的牙齿,喜食鱼虾,甚至能摄食超过自身体长一倍半的大鱼。鳊花又叫鳊鱼,和鳌花一样肉味鲜美,主要以草食为主。当冬季水草不能生长时则吃小杂鱼。这种鱼一般体长三十公分,重四斤左右。鲫花就是人们常说的鲫鱼,当地人称“鲫瓜子”。还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到,又称“四季鱼”。史书上的“鲔(wěi)”和“鲋(fù)”,就是现在所说的鲫鱼。每当冬季凿冰窟窿捕捞时,一网可获几百或上千斤,最多一网能捕获一万斤。鲫花鱼产量高,肉厚,味道鲜,含蛋白质多,是老北方人重要食用鱼之一。当地妇女产后奶水不足时,经常用这种鱼烧汤或清蒸食用,有很好的催乳效果。

  黑龙江省每个江湾的浅水滩都是“三花五罗”的繁殖处。哲罗是冷水性鲑鳟鱼中的大型肉食鱼。它体长一米多,扁状,幼鱼一般需四、五年长成。这种鱼背面呈棕褐色,体侧银白,并有十字形黑斑,舌上有牙齿。夏季,进入水流湍急、底多砂砾的支流中掘穴产卵;秋季,又回到急流水深处越冬。哲罗鱼肉质细密,重于铜罗,喜欢吃活食。当地群众冬季在冰上打洞垂钓,用铅制的小鱼作诱饵,在水里来回摆动,引它上钩,一天能钓十几条,随时都可用这种鱼肉做馅包饺子、汆丸子、烩鱼片等。因为这种鱼皮厚,所以当地群众常用它做靰鞡。法罗比哲罗小,但习性相似。雅罗、铜罗、胡罗都属小型鱼类,喜欢以水生昆虫为主要食料。

  72杂鱼有黑鱼、青鱼、鲇鱼、红尾、胖头、鲵鱼、嘎牙子、白鱼、细鳞等,岂止72种,“72”实际就是个统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马哈鱼,也叫三文鱼,学名叫鲑鱼(guīyú)。在当地又叫“果多鱼”、“大发哈鱼”,属于鲑鳟鱼科,是一种生长在海洋里洄游性鱼类。它头大尾秃,活像纺线的纺锤,脊上印着灰蓝色的斑纹,肚皮泛灰白色,还有一对鼓在外面的眼睛。

  大马哈鱼秋天生活在江里,到了春天开化时,就游向大海。在海里生活几年以后,等长大成熟,又回到江水平稳的沙滩水草旁,产卵孵子。它们洄游时,不吃不喝,出发时一条大马哈鱼十来斤重,等游到目的地时只剩七、八斤了。

  此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鱼,便是“河神爷”甲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松嫩两江突发大水,江水漫过大堤,淹没了无数农田。我所在那个小村里的人都纷纷跑到高岗子上去避难。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痛苦煎熬后,接二连三的倾盆大雨终于停了下来。乌云散尽,一轮明月如挂中天。在月光的照射下,村民们突然发现在那烟波浩渺的水面上,竟然出现了一串串忽明忽暗的光亮。一位饱经世态的小脚老太禁不住大呼小叫;“妈呀!是河神爷来了,快快过来磕头!好保全屯平安!”于是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面对“河神爷”的方向乒乒乓乓地磕起头来。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后,我才终于知道了所谓“河神爷”原来就是甲鱼或乌龟。

  每年的四月中下旬,东北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江河的冰层也逐渐融化解体,在和煦的春风中,一点点被化开,此时的江水充满了温柔:春风、杨柳、江水、人情四位一体,整个大自然都仿佛是醉了。随着冰面解冻,在冰下憋屈了四、五个月的鱼儿们都被春风唤醒,“鱼贯而出”。由于黑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黑龙江人有吃开江鱼的习惯,因为这个季节的鱼肉鲜美。

  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每年正月里都要来到松嫩两江附近开始“春捺钵”,直到四月初才结束。而“春捺钵”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破冰捕鱼,所捕之鱼就是鳇鱼或胖头鱼,并设“头鱼宴”于大帐之内款待宴请女真等各部首领,接受女真各部首领的朝贡。到了清朝,松嫩两江鳇鱼大者每尾七八尺长,重达一千多斤,小的也有四五百斤。因它体大、味美、肤色斑斓,其名称也更显高贵。

  鳇鱼多活动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每年的5月末或6月初,江水变暖,人们划着“快马子”,发现接近鳇鱼后,便瞄准目标,飞叉射出击中鳇鱼的叉柄自动脱落。因为有鱼绳连接,所以逃跑的鳇鱼,有漂在水面的叉柄作为追逐目标。直到鳇鱼筋疲力尽,仰起黄白的肚皮浮出水面时,人才接近它。收起网来,悄悄把鳇鱼遛到船边,看准鱼头前部,举起斧头或棍棒猛击数下。鳇鱼立刻就昏迷过去,渔人趁机掏出渔刀,刺穿鳇鱼下颌,将一根粗如手指的绳索穿过拴牢,为之给鳇鱼带笼头,放在鳇鱼圈内养存,听候宫廷调用。由于其味道鲜美而且是一鱼多吃。如鳇鱼鳍、鳇鱼鼻、鳇鱼子、鳇鱼肚、鳇鱼软骨,还有鲜嫩的大块肉都可做成若干的美味佳肴。此种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故不准百姓享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的赫哲族人不但食鱼文化丰富多彩,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鱼皮衣文化:以捕鱼和狩猎为主的赫哲族人,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近日我省相关部门对嫩江、松花江首次规定禁渔期,两江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将得到及时修复,最终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黑龙江的鱼类中,三花五罗十八子远近闻名,但是为了让自然休养生息,让鱼类有充分的繁殖和哺育期,我们还应该提高保护的意识,只有这样,有限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和蓄养,日后三花五罗十八子才会多起来。(孙树文 田园)

责任编辑: 李成铭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