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一个乡村的振兴之路
时间: 2019-04-29 09:35:01    来源: 吉林日报

  4月16日,星期二,晴朗有风,暖阳和煦。

  午后,汽车从梅河口市区出发,驶向永强村。

  永强村隶属梅河口市李炉乡,距离市区仅8公里。“永强村过去穷得很,现在面貌可大不一样,一会儿听村书记给你讲讲。”陪同记者前来采访的市宣传部工作人员的话,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路平车稳,柏油路直通村口,下了车,记者一行直接进了村委会。村书记宋晓宇已等候多时。

  正值备春耕时节,村委会有点冷清。办事大厅里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驻村警务服务十项承诺”“便民服务活动”等内容。一面挂满奖状的墙特别引人注目: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服务型党组织标兵单位、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永强是梅城的明星村啊!”看着满墙的奖状,记者说道。

  “过奖啦,还差得远呐!”虽是谦虚,但听得出,宋晓宇很为永强村的发展而自豪。

  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强村人,今年49岁的宋晓宇对永强村过去的贫穷破败再清楚不过,“听我父亲那辈人讲,以前的永强村集体有外债,村民生活拮据,环境脏乱差,村里没一条像样的路。”宋晓宇说。

  “过去都是土路,下雨天出门,裤腿能裹3斤泥。”坐在一旁的老会计插嘴道。

  “走,我带你们去村里转转。”说着话,宋晓宇带着记者走出了村委会。

  水泥路平坦宽阔,一栋栋红瓦灰墙的民房漂亮整洁,路旁的绿化树已微微泛绿,这让每一个初到永强村的人都不由得发出赞叹:美!

  从过去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洁净美,永强村经历了“面子”的翻新,“里子”也不含糊。

  但是,“穷底子”确实让永强村的翻身费了一番功夫。

  没经验只能到外面“取经”。肉鸡养殖、大棚蔬菜种植、新农村建设,村委会的班子成员经历一番“充电式”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永强村的发展规划就“出炉”了。

  “这是肉鸡养殖合作社,也是村里的第一个产业,年出栏能达到50万只。”有了这个产业基础,永强村不再满足一条腿走路,宋晓宇继续说:“后来又办起了獭兔养殖合作社,与兔业公司合作,年出栏獭兔10万只。”

  边走边说,只听不远处一阵招呼声传来:“宋书记到牛舍看看,这几天工程干得挺快!”宋晓宇大步走过去,交谈中得知,眼前的这位瘦瘦高高的年轻人叫任天龙,是梅河口市智成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

  “这几天牛舍的收尾工作进展很快,用不了多久就能全部投入使用了。”任天龙指着院内正在作业的挖掘机说。

  听任天龙介绍,牛舍存栏可达4000头,牛粪用来沼气发电,沼渣入田做肥料,整个养殖过程没有污染。

  循环、环保、高效,永强村一步一个脚印,都踩在了农业发展的关键点上。

  宋晓宇说:“这是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引进社会资本,搞生态养殖,还有生态大棚、有机蔬果种植、农业观光和餐饮服务,村里有100多人在这里打工。”

  正对着牛舍的一条水泥路两旁,是56栋齐刷刷的温室。“这棚里种了3个品种的草莓,主要是为会员配送。”跟随任天龙进了大棚,满棚的草莓颗颗饱满,尝一口,味道清甜。

  “过去村里没产业,大伙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的光景放在以前可真不敢想。”宋晓宇说。一路走一路看,从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到养殖合作社,再到现代农业项目,永强村的发展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故事,令人欣喜,也更让人充满期待。

  蹲点感悟:

  永强村是此次梅河口蹲点采访的第一站。有感受,更有感动。

  进大棚,看牛舍,听村书记讲乡村的发展故事,听村民讲过好日子的幸福感受。记者强烈地感受到永强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村干部为村子发展的奔走与忙碌,看到了致力于乡村振兴扎根乡土的青年力量,看到了村民的感慨……从村集体负债到如今村集体收入500多万元,永强村在发展的路上奔劲十足,而更多令人欣喜的奋斗故事仍在续写。(记者 陈沫)

  原标题:

  一个乡村的振兴之路

  ——来自梅河口的蹲点报道(一)

责任编辑: 李成铭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