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卢志民与“红嘴崛起”
时间: 2019-05-22 16:15:06    来源: 吉林日报

  第一次采访卢志民,是在10多年前。按照省委宣传部和报社的安排,记者当时与调研组一行来到红嘴集团蹲点采访,领略到了红嘴的独特风采。之后,关于红嘴创业崛起奇迹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这使其像谜一样萦绕心头,令人神往。而这,也激发起记者探寻其发展壮大内在动因的好奇和愿望。

  此次见到卢志民,对其不凡的经历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创业者不善言谈,质朴、诚恳、亲切的气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豪言壮语,简单的几句话却震撼人心,这些真知灼见,都是他从经风历雨的创业实践中感悟出来的,字字珠玑。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平人,卢志民历任四平市铁西区条子河公社红嘴二队生产队队长,四平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四平红嘴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中国乡镇企业功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百名优秀村官奖”“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中国最受尊敬的民营企业家终身成就奖”“全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特殊贡献奖”“中国改革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三农人物30人”等荣誉称号,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透过这些,我们仿佛追寻到一位农民企业家前行的足音。伴随共和国的成长脚步,他从乡村走来,带领红嘴人,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拼搏奋进,华丽转身,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业的激情岁月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一个人要把自己全部的热血青春和生命热忱投入其中,由此迸发的火光,必将照亮前路,也会照亮这个群体非同寻常的成长轨迹。

  1971年,卢志民成为红嘴二队生产队队长。“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没饲草,家家没粮吃”,是这个远近闻名的“穷棒子窝”真实写照。全队750口人,800亩土地,主要以种玉米、高粱为主,唯一值钱的物件就是三驾马车。卢志民上任后,一方面偷偷搞农田管理包干到户,一方面组织马车到城里拉脚,搞基建承包。年终决算时,红嘴二队在卖商品粮和人均收入两项都在全公社名列前茅。

  1976年,卢志民被认定为“走资派”,在牛棚里关了108天。创业伊始便蒙难,当时的卢志民真有点扛不住了:不为自己,就想为乡亲们做点事,咋就那么难?家里孩子发烧帮不上忙,图啥?几次徘徊在条子河三队水库旁,卢志民失落、彷徨和绝望,甚至想轻生。

  1978年腊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把火炬照亮了卢志民的心。那一天,台下黑压压一片,望着衣衫褴褛的乡亲,卢志民哭了。说实话,他真是不想干了,可当时那个“不”字就是说不出口。他轻易不掉眼泪,“牛棚遭遇”没哭,创业艰辛没哭,可就不忍心看父老乡亲的穷、叔叔婶婶的苦……卢志民决定,二次出山。

  卢志民走出牛棚后重任生产队长,他依然认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平掉大寨田,恢复副业队,大干工副业。他决定就地取材兴办翻砂厂,可队里只有100元,一块铁都没有,他们就到处捡、挨家凑。翻砂厂没有电机,他们就把磨米面的电机拿下来,白天翻砂炉用,晚上再磨米。

  翻砂厂投产时,卢志民冲在前面抬出第一包铁水,裤子被烫出了洞,小翻砂厂当年盈利7万多元。也正是这“第一桶金”,让他们走上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变革之路。

  1980年,卢志民决定建砖厂,当时需要投资25万元,而他们只有5万元。卢志民就以自家房子为抵押,银行才破例贷款8万元。当18门窑建到9门时钱花光了,他们就把建成的窑先堵死,加个过火道,边烧砖边建窑。砖厂出砖,卢志民用草袋片子蘸凉水披在身上,冲进高温大窑推出第一车红砖。开窑40天砖厂就建成,还清贷款,盈利15.6万元。

  1983年,红嘴总收入达到240万元,一跃成为全省头号富裕队。1985年,卢志民和红嘴二队倾尽所有筹建啤酒厂,却遇上40多个连阴雨天,工地附近路面被暴雨冲毁。卢志民带领大家人拉肩扛,用8个半月时间建成啤酒厂。

  创业之路艰辛,不可能一帆风顺。闯过一个个难关,靠的不仅是智慧和豪情,还有创新力和自信力。

  1983年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席卷松辽平原。红嘴村举行了“全民公决”,红嘴200多户村民摁下了鲜红的手印,99%的村民选择了集体经营,走农村工业化的新路。

  1984年5月15日,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成立。红嘴二队走上了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道路。当时,红嘴是全国村民小组中的“致富状元”,“神州第一屯”因而得名。

  1994年,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红嘴集团,卢志民由公司经理成为集团总裁,红嘴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境界。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就在红嘴企业发展到十几个、年产值7000多万元时,许多乡镇企业都实行了厂长承包经营制,这对卢志民来说又是一次抉择和考验。他们入户调查,公开征求民意。他说:“首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我是红嘴人,红嘴是我的家,一个人富了不是我的目标……”他坚持公司统一经营,企业集体承包。

  2012年,红嘴集团所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改制方案交由村民大会表决通过,30多年集体化经营之路走到了新的历史拐点。红嘴村民在多年奋斗中得到了丰厚褒奖,所有股份制企业向村民和持股员工收购土地和股份,昔日“面朝黄土”的农民股份变现,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个人富了不算富,百姓富了才算数。卢志民心中的梦想正变成现实——1990年7月26日,原红嘴二队的176户农民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搬进了5栋水、电、气齐备的住宅楼,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水、电、采暖,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2014年秋,卢志民召开集团班子会研究决定,投入800万元,并入市区供热管网,发给每户村民5万元暖气费。

  为了让红嘴人生活更幸福,红嘴集团累计投入2700万元,规划出10万平方米的风景区,建成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4万多平方米人工湖,湖周边建有4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当年那个“光棍四五十”的穷乡村,变成了婚纱摄影取景地,更成为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岁月沧桑,创业如歌。走进新时代,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读红嘴经济迅速崛起的“创业密码”意义尤为深远。

  不临海,不靠山,资源不占优势,红嘴发展靠什么?“咱屯穷,国家也不富,要是等靠要,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创办翻砂厂,卢志民对社员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国营厂能干,咱们生产小队也一定能干成!”没有基础、没人支持的情况下建啤酒厂,他对村民的这番话铿锵有力。“只有不被掌声所陶醉,才会不被历史所淘汰。”当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他对员工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四平红嘴集团总裁卢志民在3个历史时期说过的话,成为红嘴发展历程的内在遵循和逻辑。透过这种遵循和逻辑,凭借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奋斗基因,他们走出了贫穷、干出了大业。

  一次次濒临绝境,一次次柳暗花明,变“不可能”为“可能”,红嘴壮大靠什么?以卢志民为代表的红嘴人讲实干、用实功、求实效,与时间赛跑,与机遇争先,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这源于红嘴人从创业之初就形成的敢闯、敢干、敢试的创业品格。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螃蟹”。一般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想了、干了;常人认为不可能干成的事,他们干了、成了。

  面对当年产业单一、人多地少的现实,红嘴“突围”靠什么?红嘴人坚持推进工业化,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市文明改造农村的新农村发展道路。而步入这个发展境界的“源头活水”就是——审时度势,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创业智慧与机遇意识。

  事业有成,年过花甲,卢志民本可以享清福,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星期天、节假日他从不休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在生活上节俭,不近烟酒,从不铺张。村民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必出手相助、出资相帮。他是“村官”,是大家长,把村民当作家人,把村民的事当作家事,把强村富民的事业当作家业,让村民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在红嘴集团召开的第四次全体党员大会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卢志民获得满票,再次当选为新一届党委书记。

  2009年,红嘴集团成为我省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的十强企业之一,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全国首批乡镇企业集团”“全国特大型乡镇企业”“全国第一村民小组”,并赢得“神州第一屯”美誉,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

  从生产小队到兴办企业,从建成砖厂到上啤酒厂,从搞轧钢到上炼钢,从兴办新型企业到成立联合公司,从1991年总产值实现1.15亿元成为“全国第一村民小组”到跻身国内企业500强……卢志民一班人带领自信的红嘴人阔步前行,正满怀豪情地在黑土地上续写华章、再铸辉煌。

责任编辑: 任俊明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