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营口理工学院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 2019-06-11 10:45:22    来源: 辽宁日报

  营口理工学院是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建校只有6年,学生以工科专业为主,往往言必称“建模”。这样的现实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营口理工视思政教育为“刚需”,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地毯式”大调研,在大格局中将思政精准融合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注重为学生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生动践行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融课堂”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有效影响,在“细无声”的浸润后声色尽显。

  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堂

  过去的两年里,辽河流域的水质、生态和风情,一次次牵引着一群大学师生的脚步。他们是来自营口理工学院的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科学考察队,指导团队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团委老师组成。环境科学专业为主的45名学生走出课堂,行走于营口、沈阳、盘锦、抚顺、鞍山、通辽……8次科考活动累计行程超过1500公里。他们采集水样和动植物标本,走访不同风俗的少数民族村落,既运用专业知识为辽河流域生态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又深度探究人与自然从博弈到和谐的相互作用。

  把专业课搬到实践一线,为学生带来一堂堂生动的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学习课,树立时代使命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只是学院思政改革的一个初探。

  2017年以来,营口理工学院建立了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对全体学生从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按照性别、生源地等多个类别进行资料整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报告撰写。这一工作量庞大、信息琐细、需不断续力的基础性工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改革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

  以往谈高校思政,想到的大多是思政课的课程责任,或宣传部、思政部、团委等部门的职责,认为专业课和专业教师负责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重在“育才”,与“育人”“育德”关系不大。而在营口理工学院,专业课被视为理想的思政承载体,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营口理工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发布,确定了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三个方向的12个“融合面”。最初,老师们难免生搬硬套,内容“两层皮”,经过几轮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研讨交流后慢慢“开窍”了。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充分挖掘通识课、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融入教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彭飞说。

  精准适当、不冲淡专业课的“滴灌式”融合有序进行着:从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专业价值、历史内涵和文化诉求;从学科发展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从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在实践育人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主动挑起“思政担”,已成为营口理工学院教师们的普遍自觉追求。外语部教师将“思政味儿”融入语言能力提升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对比、学习“中国表达”。经济管理系在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在毕业设计辅导中主打“绿色”理念,引导学生精细设计、精准操作,最大可能降低实验材料浪费。

  覆 盖

  在校的一隅一瞬都是“第二课堂”

  “参加了学生干部面试,虽然失败了也乐观接受,努力了就不气馁。”——戚梦珂(第7周)

  “她总是以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希望我们越处越好。” ——王雨萌(第8周)

  “C1-1009寝室团结友爱的习惯已经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已经显现。”——崔金玉(第17周)

  “每天坚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主动学习做菜,承担家务活。”——崔艳粉(第20周)

  随手翻开一本《养成教育手账》中,戚梦珂入学第一学期的成长轨迹历历在目。王雨萌是她的寝室长,崔金玉是她的辅导员。崔艳粉是戚梦珂的母亲,在手账中,她的身份是后几周的“寝室老大”。

  从开学伊始到假期结束,每人一本的手账,是营口理工学院“养成教育”的浓缩,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22个“好习惯”项目的自主选择、自身努力、他人评价过程中,品德修养、性格气质、学业素养等方面的提高。

  按“本科四年八个学期”,营口理工学院搭建思想教育的“四梁八柱”,每个学期依次推出行为养成、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科学信仰、创新实践、职业理想、求职择业、职业道德等八项专题教育,制定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实施思想引领、品牌建设、名家导师引领和环境精品建设“四大工程”。

  如果说“课程思政”相对而言是显性教育,那么营口理工学院将“隐性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范围更广、措施更细。整洁舒爽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悉心周到的人文关怀、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都是隐性教育可以融入、嵌入、渗入的地方,都可以收到“不言之教胜于教”的效果。

  在一栋男生宿舍楼里推开一扇扇房门,“杂乱随性”的大学寝室固有印象消失了,整洁程度堪称“准军事化”,海报和陈设布置平添文化气息。楼门口是一间“示范寝室”,学生处长唐海涛介绍,这间宿舍住的是4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他们不但坚持用部队标准整理内务,还坚持出早操、带头献血、宣讲部队事迹和入伍政策,处处给同学打样,这种“正向激励”的效果在学生应征入伍的踊跃氛围中可见一斑。

  “学校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教育者,校园的每时每刻都是第二课堂”,营口理工学院生动活泛地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龙源”是学院食堂、宿舍管理的服务外包企业,企业员工也是教育主体。端午节前,宿管阿姨、食堂小哥带着学生一起包粽子,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还号召大家把自己包的粽子快递回家让亲人品尝。一场独特的亲情传递在营口理工学生间开启:包粽子的是学生,布置和清理场地的是在食堂勤工俭学的学生,负责快递揽收转送的“法斯特服务有限公司”是在校学生的创业团队。

  “让学生的勤工俭学需求在校园内满足”,是营口理工学院“资助育人”的主要载体。从校机关的“文书”,到专业教室的“维护员”,从科研工作的“助理”,到“学校创建、学生运营”的公司,诸多岗位设置省去了学生辗转校外的不便,引导学生树立“流自己汗、吃自己饭”的观念。粗略估计,参与过在校勤工俭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3以上。

  引 源

  形成“校城联动”思政联合体

  历经4年的营口理工学院志愿者高铁营口东站“学雷锋”服务活动,2018年4月起从“春运服务”转为“周末服务”,更多家在外省市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成为“营口雷锋”,传递“营口形象”。过去4年,营口理工志愿者在营口东站开展志愿服务1650多小时,304名学生参与其中。

  同样趋于“日常化”的,还有盖州市梁屯镇倒闸沟小学的支教活动。往返150多公里的路程,从2014年5月至今,营口理工学院组织车辆和人员坚持每2周支教1次,累计组织近52次支教活动,服务时长近1675小时,为山里的孩子送去英语和体音美课程,还进行了升旗仪式和十九大政策宣讲等“传帮带、共成长”思政教育活动。

  营口理工学院于2013年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是营口市首所本科院校,凝结着营口人多年的“大学梦”和全市上下的执着努力、倾力支持。学院确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所设置专业几乎都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对接,大量毕业生留在营口。

  基于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营口理工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引入营口历史、文化和现实资源,将“营口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校城联动共建学生“实践场”,形成思政“联合体”互惠互补。

  借鉴学院组建40位行业专家、40位创业导师、16位文艺导师的校外名家导师团队的做法,学院思政部逐渐凝聚起一支包括校党委和系党总支领导、地方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毕业生在内的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校党务工作者纷纷走上思政课讲台,法官结合南京彭宇案、山东辱母案等社会热点讲法论德,优秀毕业生分享学习、考研、就业、创业的经历和心得,“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

  营口市博物馆、西炮台遗址管理处、西市区法院、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小组纪念馆……学院与当地单位共建了8个大学生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42个实践基地,将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的积极性。

  在烙铁山的户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看到,山上是青铜时代的古城址,山下是国家运动休闲小镇何家沟,可以俯瞰千年古镇熊岳和现代港城鲅鱼圈。带队老师王惠德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营口实践结合,通过营口文化源流、改革开放40年成就讲出了思想的魅力和信仰的味道,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原标题:“融课堂”凝合力 “细无声”润心灵

  营口理工学院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 许婧文(实习生)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