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吉林省普通稻农的现代农业之路
时间: 2019-06-13 09:55:25    来源: 吉林日报

  图为去年秋收时,位于通化县西江村的1700米长栈道。观光者在栈道上体验稻浪滚滚,在休闲区感受农耕文化,在餐饮区品味美食。

  长春九台国营农场承包田里负责为机械插秧补秧的作业人员闫凤英,每天有200元收入,虽然从凌晨4点就在地里劳作,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然而作为附近蘑菇厂和大棚的季节工,他们让承包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承包10公顷水田,一个人一台插秧机,让水稻村出效益出劳务还出名。承包人杨秀波就是稻田村的“脊梁”,他们改变着水田种植的传统,也示范带动着种植户向现代种植模式迈进。

  大田播种刚刚结束,就到了水稻插秧季。此时,全省各地的稻农们正把希望插播于肥田沃土上,期待着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前行的路如何走,他们的心中也多了些困惑和彷徨……

  传统种植方式遇到新挑战

  “去年栽秧比较早,比今年提前一周,‘十一’前新米就上市了,今年晚了一周,亏了。”看着刚刚缓苗的秧苗,永吉县万昌镇孤家子村7社家庭农场主刘艳杰如是说。

  刘艳杰经营农场已有10多年,靠引河水种植水稻。近两年,她顺应消费市场潮流,主打绿色水稻种植,采取鱼稻共生的方式生产“鱼稻米”。为此,她采用最传统的手工插秧、人工除草等耕种方式。“用机械插秧,一天可插秧1公顷以上,每亩费用100元;手工栽秧慢,但缓苗快、产量高、用工量大,每亩费用220元。为10多公顷水田雇工插秧,花了3万多元钱。”刘艳杰说。

  这两年,水田越来越多,水稻价格比较低,传统种植方式遇到了新挑战。

  用工难,是多数采用传统手工插秧稻农遇到的普遍问题。刘艳杰说,用工难还难在接续发展上。“用的全是50岁以上的季节工,当他们不能干以后,要留住传统农耕手艺就更难了。”刘艳杰觉得,亟需社会营造尊重和培养农艺“匠人”的氛围。

  另一个难题则是如何让绿色有机稻米质价相符。绿色有机种植成本比普通种植高很多,而产量却比使用农药、化肥的低很多,像刘艳杰的的鱼稻共生种植,要想水中养鱼,就得人工除草,不能撒农药,加上手工插秧,人力成本比较高,如果按普通稻米价格销售,肯定亏本。她说,只有通过专门的认证,让绿色有机米的价格提升到3倍以上,才会催生真正绿色优质米的生产。不然,种绿色有机稻米的都亏本,就会导致假冒的绿色有机稻米横行。

  大小经营主体政策有差距

  承包长春九台农场水田的沿河村村民杨秀波,是种了30年地的职业农民,近10年主要承包水田。他说,每亩水田成本在2000元左右,产出在2750元左右,收成好时收入会高一些。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他购置了拖拉机、播盘机、打浆机和悬耕机等。他说,今年是第一年回九台,以前在外地承包,回村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离家近、产量高。

  “水田投资大,离不开人。秋收还要雇人收割,自己出售稻谷。加上人工成本、农资上涨、粮价下跌等因素,每年的纯收入并不高。”杨秀波希望作为承包者,能拥有与大型经营主体相近的权益,而现实只是拥有与农场职工一样的承包权,别无其他。

  另一位承包7公顷多水田的承包户钱应民表示,如果全部采用人工插秧,没有好收成的话投资就会打水漂。与大型经营主体相比,他们这些小型经营主体需要公平的发展机会。

  “大的经营主体有实力,还有政策补助;我们这些小的经营主体没有能力与外界连通,丧失了获取支持的机会,这非常不利于小经营主体的发展。”钱应民说。

  近年来,我省在大米品牌建设上投入很大,也形成了“吉林大米”的白金名片。但政策支持的往往是规模较大的米业公司等大型经营主体,小规模经营水稻的“散户”则很难获得政策支持。如何把他们纳入其中,值得思考。

  融合与联合开创成功之路

  通化县西江村西江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经营西江贡米和打造现代休闲农业的民营企业。这里的稻田种植区,有一条1700米的观光栈道,修筑在稻田之上,到了稻浪滚滚的季节,就成为休闲观光的热门景点。此外,这里还是婚纱照的拍摄点和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他们的产业不只停留在观光旅游上,这里的稻田、有机采摘园出品的大米、果蔬,直接送到民宿饮食园。保持原生态环境的游客中心,采用传统的大户人家庭院风格,10多间充满关东民俗风情的屋舍,窗户纸糊在外,屋内有土炕、木板凳、老式柜、大水缸,还有各种民俗展品,屋外则是农耕文化浮雕墙,院中有水井,还有炮台等。

  来到这里,不仅能呼吸到乡间的清新空气,还能欣赏多彩民俗画卷,品味绿色美食,流连古朴民俗大院。通过吸引游客、服务游客、感动游客,展示这里的稻米产业,弘扬农耕文化,比起单一经营稻米,这种方式收获更丰、影响更远。

  这是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也为只专注于水稻种植的稻农指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另一条出路,则是联合。

  一家一户的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相去甚远。要想实现农业大发展,联合经营是一条可行之路。如今,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发展迅猛,农民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联合起来,土地或入股、或流转、或代耕,耕种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承接政府相关政策的能力。据了解,一些走在前面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正在酝酿成立水稻产业联盟,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起来,以便更有力地抵御市场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科学务实谋划,毅然走出迷惑与彷徨,走出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坚定走联合发展、融合发展之路,我们必将收获累累硕果。(记者 曾庆伟)

  原标题:

  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藩篱

  ——我省普通稻农的现代农业之路初探

责任编辑: 任俊明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