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汪清:走出“黑金”产业强县路
时间: 2019-07-08 09:10:42    来源: 吉林日报

  汪清新貌。资料图

  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

  黑木耳长势喜人。

  菌农正在晾晒刚采摘的黑木耳。

  中国好木耳在东北,东北好木耳汪清栽。

  上世纪70年代,汪清县潜心钻研黑木耳栽培技术,率先拥有了国内第一家自动化程度高的黑木耳三级菌包生产商,成为行业“黑色科技”的先行者;

  2017年3月,总投资4亿元,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近4000万元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在天桥岭镇破土动工,2018年末,日产15万袋智能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企业打造全国黑木耳行业标准化产业园的雏形开始显现;

  建成我省最大的区域性黑木耳产地市场—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现有交易门市230间,交易业户350个,大型仓储库房有30个,实现了黑木耳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市场黑木耳年交易量1.6万吨、交易额达8亿元。

  随着黑木耳产业科技进步加快、分工程度高,设施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扩张加快,产量产值迅猛提高,汪清县“黑金”产业加速崛起,一朵朵黑木耳为百姓撑起了“致富之伞”。

  汪清县是国家扶贫试点县、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汪清县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黑木耳等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做中国最好的木耳,让桃源品牌成为有机木耳的代名词。”这是我们企业的发展理念。我们从生产工艺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运用工业4.0模式进行智能管理。”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铁柱表示,该企业在品牌的立项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力求以科技的力量,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桃源小木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汪清县45家小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之一。桃源项目一期投资2.4亿元,已经建成并投产了日产15万袋菌包生产和培育厂房。二期项目包括160座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可同时摆栽菌包500万袋,目前,正在调试中。

  狠抓标准化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地方品牌及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汪清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黑木耳产业快速壮大。

  改变以往菌农小作坊生产模式,累计建设了标准化菌包厂52家、标准化定植车间6家,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大大降低菌包成本,提高了菌包成活率;现有吉林省郑氏绿色食品、吉林省中华参、吉林汪清北耳等17家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从事黑木耳生产加工,产品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吉林省郑氏绿色食品、延边丹华食品的黑木耳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投资4亿元建立“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应用无人智能化生产体系,已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技术革新的排头兵;大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成功列入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建成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黑木耳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吉林省区域农产品产地市场——天成黑木耳批发交易市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100个农村电商基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黑木耳交易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为防止废弃菌包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汪清县还先后引进武汉凯迪能源热力有限公司、上海环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延边净宇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大型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用于生产炭基肥、有机肥、微生物制剂、颗粒及燃烧发电等,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使汪清黑木耳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8年,汪清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黑木耳成了一张烫金的名片,传递着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音,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为了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今年3月27日,在汪清县挂职副县长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处长王胜民在淘宝直播间推介汪清县和汪清黑木耳,首次通过互联网为县里在淘宝网上开设的“汪清特色馆”接入流量,短短一两天,木耳销量超过开馆一年多以来的累计销量。

  6月23日,支付宝蚂蚁森林正式上线汪清公益保护地,守护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野生动物;当日,央视财经频道围绕汪清木耳产业扶贫和木耳产品推介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现场直播;此前一天,汪清木耳入驻阿里巴巴集团天猫自营店“淘乡甜”。

  一时间,汪清县的生态之好,产业之优全国尽知,品牌影响力也随之大幅提升,三者相得益彰,“生态+产业+电商”的扶贫之路逐渐成形。

  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得益于汪清县在资金保障、人才科技、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及高效服务。汪清县坚持以黑木耳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推手、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突出无公害和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汪清北耳、汪清桃源小木耳、汪清吉冠菌业等企业的有机绿色认证,扶持品牌推动监管,将“三品一标”监管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一项重要保障机制,实现特色产业绿色崛起,谋求可持续发展。该县还在我省率先开展了黑木耳政策性保险业务,由政府承担20%保费补贴,使有效降低了黑木耳种植农户的生产风险。

  贫困群众想要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国家兜底保障政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有自我“造血”功能,有长期稳定收入。

  记者在天桥岭镇百益菌业的液体菌生产示范区看到,近百名村民都在地里干活。公司总经理王国光说,现在干活的人还算少的,等到了用工高峰期,地里需要400个人手,本村劳动力都不够用。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是从今年年初,北仑援建的液体菌生产车间试生产后发生的。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极大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能有稳定的收入,人均年增收约1000元。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汪清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黑木耳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有种植黑木耳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学习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经营完成脱贫。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受聘到菌包厂进行生产工作或间接采摘工作,依托在菌包厂、摆栽基地务工就业脱贫。全县直接参与黑木耳产业扶贫项目1337人,间接参与黑木耳产业扶贫项目2577人;对经营效益良好、有扩大规模意愿的菌包生产企业注入扶贫专项资金,企业拿出注入资金1.5倍的资产作为抵押,同时,按照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6%)的回报率每年缴纳扶贫收益资金,带动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加收入;率先出台《汪清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将各类扶贫收益专项资金反哺投入到黑木耳产业中,用扶贫收益专项资金投入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上,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也实现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扶贫促产业、产业带脱贫”的良性循环。

  “目前,汪清县有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汪清县委常委崔永国说。

  木耳销路广,硕果满枝香。汪清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2001年举办了“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等称号,目前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汪清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木耳撑起“致富伞”,巧念产业“脱贫经”。汪清县借外力、使内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种下木耳产业“摇钱树”,带领群众奔富路。(本报记者 张伟国 代黎黎 王雨 实习生 张敬源 马春雪)

责任编辑: 任俊明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