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辽字号”打造从“有”到“优” 品质生活
时间: 2019-09-10 11:30:30    来源: 辽宁日报

  儿子和儿媳工作忙,62岁的纪阿姨几年前就从老家过来帮着带娃儿。对她来说,忙点儿没啥,最犯难的就是一日三餐,如何搭配更营养、更健康,真是一门大学问。

  对此,纪阿姨经常感慨,“我们小时候,愁的是咋能吃饱,如今,愁的是咋能吃好,真是大不一样!”

  一个“愁”字,两种心情。从“有没有”到“优不优”,折射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居民消费水平与观念的巨变。

  打开辽宁统计年鉴,两个端点的数据对比更加直观:1949年到2018年底,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24.5倍;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4.3倍。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的“基本盘”,一头连着微观个体的“小日子”。

  从“三转一响、凤凰永久、一衣多季、凭票供应”到“智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从“温饱型”到“享受型”,从规模化、排浪式到个性化、差异化,布帛菽粟、游乐居行之变的背后,是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

  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一枝一叶拔节生长。向上向好的生活,见证着辽宁发展的壮阔进程,刻印着辽宁人民的奋斗足迹。

  需求之变:从“买不起”到“选择难”

  8月15日,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儿童产业博览会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78岁的刘丽华特意从抚顺赶过来,想给重孙女选个“上档次”的礼物。几个小时下来,却没什么成果,只因“东西太多,挑花了眼”。

  “300多个参展商,500多个展位,4天成交额7500万元!”展会结束当日,辽展集团的于秀丽和同事们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此刻的想法”。

  这种购销两旺的场面,在我省已是常态。1949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5.6亿元,1978年为85.3亿元,1990年为460亿元。今年,仅前7个月,已达8565.9亿元。

  “买买买”的底气来自于鼓起来的“钱袋子”。197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37元,今年上半年为10709元,位列全国第八位。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省人均GDP年均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7%。

  需求侧“要啥有啥”,供给侧“要啥卖啥”。计划经济时期,辽宁市场主体单一,产品短缺,“有没有”成为消费的关键词。进入市场经济,在“看不见的手”的配置之下,辽宁商业空前繁荣。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59.03万户,同比增长8.28%;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5.70万户,同比增长11.15%。于是,选择困难,成为更多人“蜜甜的忧愁”。

  结构之变:从“生存型”到“享受型”

  这个暑期,知名气球艺术设计师、沈阳小伙蔡忠诚的业务量爆棚。生日庆典、同学聚会、婚礼喜宴上,设计一再超常规,气球造型越来越出众:30米长的章鱼,400平方米的迷宫,10米高的城堡……“无关吃穿的气球,被人们赋予了许多与幸福有关的内涵。”蔡忠诚说。

  小蔡的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分析高度契合。1996年以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始终处于50%以上,基本处于温饱状态;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3%,处于小康时期;2001年以后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40%以下,已进入富裕阶段。

  从温饱到富裕,从追求生存到注重享受。70年来,我省消费结构持续提档升级,“幸福”二字不断被重新定义。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为例,1978年到2018年,辽宁城镇居民用于基本生活的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增加8835元,增长27.5倍,而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下降了39.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40年来,全省居民用于享受型消费品和发展型消费品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以家用汽车为例,2000年城镇居民的百户拥有量为0.4辆,2017年为29.3辆,17年增长67倍,年均增长28.2%;服务精神生活、满足发展需要,2017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164元,年均增长11.4%;2018年年底,移动电话普及率112.0部/百人;在对“美”的追求方面,去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类总值中,化妆品类零售额达64.1亿元,金银珠宝类零售额为108.8亿元。

  方式之变:从“挤卖场”到“动手指”

  9月3日7时01分,陈曦阳从丹东火车站登上G398次列车去往北京。17分钟后,车至凤城东站。望向窗外,他很快就发现了站台上为他送餐的外卖小哥。

  接过餐盒,小陈在外卖软件上输入好评。“这次出差,我的吃穿用行,每样都离不开外卖小哥。”小陈说。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购物方式正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无论何种商品,如果不想出门去“大卖场”,只要在家动动手指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去年“双11”期间,仅前16个小时,辽宁人的成交额就达50.9亿元,消费额排全国各地第12位。由此,京东商城网购大数据库将我省定义为“消费型省份”。

  纵观四季,2018年,我省全年商品零售额为12412.0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买的多,卖的也不少。葫芦岛泳衣、岫岩玉制品、佟二堡皮草、小北河袜子、东港户外用品、昌图清河鲜玉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一些曾经沉寂或原本默默无闻的“辽字号”,也成了备受追捧的“网红”。

  9月,位于沈抚新区的东北亚数字贸易平台的展示中心里,大屏幕上,每秒钟1.5个跨境商品订单的速度,显示着我省产品的实力。

  “丰富的商品门类,对我省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推动力十分强劲。”9月2日,在福建考察跨境商品市场时,经过与辽宁优势多方面对比,省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曹悦文信心十足。自2014年沈阳海关正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来,全关区3年跨境电商货物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83个,出口额累计达到9774.2万元。

  70年,辽宁人的“购物车”越来越“满当”,货品越来越丰富。轻松消费,幸福满满。(唐佳丽)、

  原标题:

  从“有”到“优” 品质生活

责任编辑: 侯姗姗(实习生)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