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河蟹养殖者王得龙的故事
时间: 2019-11-07 14:26:29    来源: 吉林日报

  秋高蟹肥,近年来,河蟹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必备佳肴。我省是稻田河蟹养殖大省,却长期作为外地回收的“原材料”,成为初级品。如何让我省的河蟹养殖成为一项生态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新产业?池塘河蟹养殖者王得龙的想法与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启示。

  池塘养蟹

  创新创业

  每隔一段时间,在农安县龙王乡联合国对中国鱼池援建项目——2814工程基地,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都会来此实践。比大学生们大不了多少的王得龙,总是把从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王得龙大学毕业后在外地经销河蟹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他与另两名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决定共同创业,3人创办了吉林蓝谷水产公司。在池塘蟹养殖基地,他与家人住在简易房里,守护着20公顷的鱼池。闲暇时,就在养殖户的种养区及城乡之间传授技术、传播经营理念,设计下一年的养殖规划,设计和修改养殖模式。中间商、养殖户、开拓者,身兼多职的王得龙对未来信心十足。

  “创业之初,没有资金、背景;池塘周边没有一户人家,雨后盐碱地一走一滑,环境很差。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收获成功。”王得龙说,外在激励重要,内在想法更重要。他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引进水藻,采用梯度养殖模式,摸索适合我省的河蟹池塘养殖模式。

  “今年不挣钱,明年还干不干?”有人问。“回到家乡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只以赚钱为目的,无论多长时间都要坚持。就算不挣钱,也要提高吉林河蟹的品质,通过电商、实体店让吉林河蟹走出吉林省,并通过带动更多大学毕业生返乡,打造家乡的品牌、开发家乡的资源,靠品质叫响北方的水产。”王得龙说。

  补齐短板

  育出肥蟹

  作为一名“90后”,王得龙对发展吉林河蟹有如此高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吉林蟹比南方蟹少蜕皮一次,个虽小,味却美。我省稻蟹产业优势明显,市场上来自吉林稻田的河蟹占比逐年增大。王得龙说,河蟹蟹苗来自外地,外地人育蟹苗、创品牌,“粘连”到众多养殖户,同时也为打造吉林的河蟹、生态蟹和“溜达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今年的河蟹市场反馈看,除了省内消费外,大部分吉林蟹被回收,重新打上牌子,再拿到市场销售。“只要我们补齐技术‘短板’,既可以通过稻田散养蟹提高大米品质,又可以通过池塘养殖出好吃的‘肥蟹’。”这已成为王得龙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2011年开始快速发展,从2015年开始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每年安排500余万元水产专项经费用于种养技术示范推广。去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的总面积已扩大至65.9万亩。今年虽然河蟹行情不好,但产量仍然可观,弥补了因价格下降造成的收入损失,这也坚定了养殖户发展吉林河蟹的信心。

  生态养殖

  创建品牌

  王得龙的合伙人车明光说:“在销售方面,以当地自销为主,在网络上、实体店、超市、农贸市场等都打开了销路。在品质上,力求做到人工挑选,优选肥蟹上市。”王得龙表示,不肥的螃蟹可通过池塘继续育肥,投食玉米,在池内越冬。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育肥后的螃蟹价格高、耐运输、口感好,因此,还是有账可算的。与稻蟹相比,池塘养殖密度会高一些,需要技术更高,产量提升的空间比较大。规模养殖池蟹除了进行技术创新外,还可通过做饲料代理业务,节本增效。

  据了解,王得龙的池塘养蟹从技术应用上来看,是我省的新模式。他们引进水草,利用生物益生菌净化水质,引进新品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尝试进行立体综合养殖,让池塘蟹养殖呈多业发展态势,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

  由于王得龙的养殖项目落户我省,周边获得免费技术指导的稻田面积达300亩,服务池塘面积400亩左右。他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等记录养蟹经历,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吉林河蟹将名扬省内外,成为我省一张新的生态名片。 (记者 曾庆伟)

责任编辑: 李维婉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