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2019年度辽宁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时间: 2019-12-31 14:40:55    来源: 辽宁日报

马鞍桥山遗址发掘工作照。

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调查中,郝杖子西山遗址采集到的陶片。

北崴遗址出土的陶罐。

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蜻蜓眼”。

  核心提示

  在12月27日举办的辽宁省田野考古业务培训班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历史系及省内各市县文博单位,完成多项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在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等方面均取得了斐然成绩。专家介绍,科技考古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2019年,这些考古项目上启新石器时代,下至辽金时期,涵盖城址、居住址、墓葬等不同性质遗存,成果丰硕。

  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调查:

  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墓地57处

  地点:凌源市南部地区

  考古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凌源市博物馆

  2019年,顺利完成了凌源市南部地区的野外调查,在大凌河西支、大凌河南支部分地区和青龙河流域共发现先秦时期遗址190余处。其中,红山文化遗址(墓地)共57处(遗址49处,墓地8处)。

  调查发现,红山文化遗址和墓地多沿河分布,两河交汇区域遗址和墓地较丰富,遗址多选择临近水源、背风向阳、地势开阔平坦的位置。遗址和墓地多相伴分布,墓地多位于山梁、山丘的顶部,遗址多位于离墓地不远的坡地上。

  这些红山文化遗址采集到的遗物基本为生活器。其中,陶器以泥质陶为多数,基本为泥质红陶陶器残片,素面为主,部分器表饰黑彩;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细石器等。而从红山文化墓地中采集到的遗物,以祭祀陶器为大宗。这些丰富的红山文化遗存,为进一步认识凌源地区红山文化遗存特点、分布规律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阜新他尺西沟遗址:

  清理7座半地穴式房址

  地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六家子村

  考古单位:辽宁大学考古学系、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阜新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本年度发掘面积共计539平方米,总计清理房址7座、沟2条。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方形或长方形,东西向成排分布,面积在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之间,室内地面上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的陶质、石质遗物。陶器器形有直腹罐、鼓腹罐、杯等,器表有之字纹、弦纹等。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石料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细石器。

  考古人员发现,此次发掘清理的房址均为兴隆洼文化时期遗存,文化内涵单纯,出土遗物数量众多,有利于探索他尺西沟古代居民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形态以及宗教信仰情况。

  本溪王义沟遗址:

  出土20余件西汉时期铁

  地点: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北甸子乡北甸子村

  考古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9年6月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王义沟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本年度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1座、灰坑3座、沟1条。出土遗物数量不多,包括陶器、石器和铁器三大类。陶器主要为夹砂陶,可辨器形有壶、罐、甑、 豆、钵、杯、纺轮和网坠等。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铁器有、镞等。

  遗址内出土20余件铁,说明当时使用铁已很普遍。而铁的广泛使用就是在战国至两汉时期。遗址内出土的器物与宽甸满族自治县刘家堡子遗址、抚顺莲花堡遗址出土器物极其相似。遗址清理的两座房址与抽水洞遗址清理的两座房址形制相近,器物雷同。参考以上三处遗址,初定该遗址时代应该在西汉早中期。

  科技考古:

  战国墓七枚“蜻蜓眼”是进口玻璃

  发现地点: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

  考古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3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在45号墓内发现了7枚“蜻蜓眼”。“蜻蜓眼”即“镶嵌玻璃珠”,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上,镶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构成图案。由于珠上的图案多是同心圆,类似动物眼睛,在西方被称为“眼式珠”或“复合眼珠”。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07年)的产品,随着西亚、中亚游牧民族迁移,蜻蜓眼和其制造技术也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春秋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多出土于贵族墓葬。

  考古人员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对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7件“蜻蜓眼”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蜻蜓眼”玻璃化程度很高,基体、珠眼、眼底皆属于钠钙硅酸盐系统,可以确定为来自西方的进口玻璃。

  东大杖子战国墓地“蜻蜓眼”玻璃珠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通过科技考古研究,也为“蜻蜓眼”玻璃珠的产地、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为中西方早期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朝阳马鞍桥山遗址:

  我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早期大型聚落

  地点: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马鞍桥山

  考古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平县博物馆

  马鞍桥山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为主体的聚落址,还包含早于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可见该遗址的内涵较丰富,年代延续较长,时间跨度较大。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展开第一次发掘。

  此次发掘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8座、灰坑24个、灰沟1条。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和贝器四类,数量达1000余件。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有筒形罐、 钵、碗、杯、器盖等,纹饰非常丰富,石器以磨制为主,器形有斧、锛、刀等。

  马鞍桥山遗址是辽宁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早期的大型聚落址,发现了明确的不同类型的房址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崭新的研究材料。在房址内还首次发现人骨被有意放置于此,人骨为二次捡骨葬,这种有别于牛河梁遗址以积石冢方式埋葬的葬俗,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探究红山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沈阳北崴遗址:

  首次发现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

  地点:新民市法哈牛镇巴图营子村

  考古单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崴遗址是一处包含青铜时代、战国、汉代、辽金时期遗存的聚落遗址。2019年8月至11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崴遗址进行了5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青铜时代至西汉早期的56个灰坑、7条灰沟、16座墓葬、3个瓮棺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石质、铁质遗物及少量的铜质、玉质遗物。

  首次发现了一批年代约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均为西北-东南向,以单人仰身屈肢葬为主,一般随葬1件至3件遗物,器形有壶、钵、碗等,也随葬玛瑙玦、纺轮、铜梭等遗物,遗物摆放在墓主人的头部、腰部或下肢处。根据地层关系、器物形态,认为这批墓葬的年代不晚于郑家洼子类型,能够填补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与郑家洼子类型之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缺环。

  此外,还首次发现了战国至西汉早期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等遗物,器形有豆、盆、瓮等,出土大量的铁器、少量的刀币、铜镞、鱼钩、玉蚕形器等。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战国燕、秦及西汉在辽东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盖州青石岭山城:

  发现官营手工业作坊遗迹

  地点:营口市盖州青石岭镇

  考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9年,是连续第5年对山城进行考古发掘,已发现了城墙、城门、蓄水池、金殿山遗址、大型建筑址等遗迹,及瓦当、陶器、石器、铁器及与冶炼有关的炉渣等遗物。2019年的工作是继续发掘青石岭山城一号蓄水池东南侧探沟、东北角楼。

  一号蓄水池东南侧探沟发现了大量炒钢渣、炉渣、坩埚残片等,为寻找城内可能存在的冶炼遗迹、兵器作坊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出土了许多马、牛、狗、猪、鹿、蚬子等动物骨骼和遗存,为探讨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确定了保存在原位的踏碓遗存,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粮食加工方式、食用粮食种类等提供了可靠信息。综合冶炼遗物、动物骨骼、踏碓遗迹、大量陶器等因素,推测这一区域可能是当时的生活居住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科技考古:

  辽代贵族墓出土银器工艺相当高超

  发现地点:省内多处辽代墓葬

  考古单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近年来,我省发现的北方辽代墓葬举世瞩目,出土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其中金属器是辽代遗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对辽墓出土部分银器、铜器、铁器等金属器的检测分析发现,辽墓银器在制作工艺方面,存在热锻、铸造工艺;在加工工艺方面,鎏金工艺应用成熟,尤其是贵族墓地,金属器物的加工工艺更为精细;器物的连接工艺已达到较为高超的水平。

  铜器的制作技术大体延续了唐代时期的工艺特征,制作工艺方面,存在热锻、铸造、冷加工工艺;在加工工艺方面,金装饰工艺使用较为广泛。

  以冶金考古学的新视角开展对该时期重要墓葬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该时期金属器的研究空白,还可进一步揭示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辽金时期冶金技术史的资料。(记者 商越 王臻青 本文图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 李维婉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