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疫情挡不住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步伐
时间: 2020-03-10 12:02:44    来源: 辽宁日报

  核心提示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自年初暴发并迅速蔓延,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目前,尽管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疫情挡不住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步伐。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

  充分估计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从供给端看,疫情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比较明显。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2天,减少了2个工作日(1月31日和2月1日)。为应对疫情,广东、浙江等17个省区市通知企业开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9日,减少了5个工作日。由于这17个省区市多是经济大省,其在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经济中的占比为74.1%。按经济占比计算,相当于全国减少了3.7个工作日。2月10日后,各地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但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对企业开工率的影响仍然很大。综合估算,预计疫情对2月份社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很大。受此影响,1至2月份工业生产水平将出现大幅度下降,一季度GDP增长率也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从需求端看,疫情对消费、投资、出口等三大需求都有明显影响。首先,疫情发生后,居民普遍采取宅家的生活模式,消费购买集中于食品、防疫消毒用品和必需的日用品。而其他类别的消费品,大约占全部消费的80%左右,其批发和零售均受到明显影响。其中,汽车、石油及制品、家电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占比较大的消费类别,受影响更大。综合多种因素估算,预计受疫情影响,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将大幅度下降。受疫情影响,大多数项目的开工日期延迟。虽然各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了积极努力,但综合估计疫情影响,预计1至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疫情对出口也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出口产品生产、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由于广东等出口大省受疫情影响比较突出,因此疫情对出口交货时间方面的影响不可低估。

  综上,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目前,疫情防控仍在进行中,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协调好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关系的同时,对疫情给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进行充分估计。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

  中国拥有强大的供给增长潜力。这在此次应对疫情中,各类防护消毒产品生产、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建设等方面,已显现一斑。这表明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克服种种困难,中国迅速开启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迅速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通过体制转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对接、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的过程中,我国工业制造体系和各类服务体系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和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依托这一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庞大的生产体系,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各种冲击并很快恢复增长的供给潜力。

  一些分析基于人口老龄化和中高端技术潜在供给瓶颈等,认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亦即供给潜力已经下降,这是不能成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供给条件。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未明显下降。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岁至59岁)总量为8.96亿人,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量为4.4亿人左右,在校大中专学生0.52亿人,农民工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4亿人)。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人力人才资源供给充裕。1982年至2008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为39.81%,2009年至2017年平均为48.4%。储蓄率比高增长时期还有提高,资金供给充裕。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明显加强。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和政府主导的基础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都在加快推进,技术供给水平也没有下降。可见,我国的要素供给条件并未明显降低,供给潜力没有下降。

  中国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消费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巨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正在加快迈向现代化目标,人均收入水平将继续较快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持续较快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无论当前还是长远,中国都将拥有超大规模、极具成长性的国内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以来中国的出口、投资这两大需求增速出现持续下降,对供给能力释放形成严重制约,是经济增速下降的基本原因。要特别注意的是:出口、投资等需求增速的下降,不是中国需求增长潜力的趋势性下降。要看到,出口增速下降主要缘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随其发展的民粹主义、逆全球化风潮,以及所产生的贸易摩擦。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经济必将最终克服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进入新的恢复上升时期。从这个角度看,出口增速下降仍然属于阶段性现象。国内投资增速的下降,一是源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所累积的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如大城市人满为患而中小城市人气不足。这一矛盾使房地产企业在大城市面临拿地难,在中小城市面临卖房难。受两难格局制约,2010年至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从33%降低到1%,拉动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二是近年来政府投融资模式和项目选择模式正处于转换期,受其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从16%以上降低到4%以下,对投资增速也有较大影响。当前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制约房地产发展的矛盾正在得到解决;各级政府新的投融资模式和项目选择模式正在加快形成,因此投资增速下降是阶段性现象。中国投资增长的巨大潜力,从根本上看,源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持续增长。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高标准保障长远发展要求的城市地下设施体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高水平的水利、水运体系和高标准农田体系等,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建设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住房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体系,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制造业体系、服务业体系等,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投资需求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里要澄清一些误判。如从全国城市层面做户均住房数量的平均,据此得到房地产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点的结论。这一分析没有考虑中国仍然处在持续较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特别是户籍人口仍在持续较快增长;没有注意到住房作为不动产,其供求平衡总是地域性而非全国性的基本特点,中小城市住房过剩与大城市住房不足并存;没有注意到人民群众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会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综上,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部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经济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基于强大的供给潜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各种冲击、较快恢复发展的强大能力。针对当前疫情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当疫情过后,通过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统筹两个方面的政策更好地形成合力,集中于扩大内需进而大力增加有效投资,积极稳增长、稳就业进而促进消费加快增长等措施,中国经济一定会形成增长较快恢复、增速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

  中国经济已经拉开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改善民生,与此同时也面对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问题,存在普遍的产品短缺。在市场调节背景下,出现了物价较快上涨,带动投资迅速增长,与消费相关的生产能力很快提高,最后使生产可以适应和满足消费,完成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调整。这一过程也表现为供给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当这一过程大体结束后,随着短缺和供不应求格局的改变,市场竞争功能不断增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开始具备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要注意到,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异常艰难的进程,与实现和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形成,基础是人的行为方式深刻转变。人的行为方式变化,取决于体制机制变化,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因此,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主线是通过放权让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权力的束缚,释放经济主体的活力。这也是一个从突出“大我”转向突出“小我”的过程。随着个别利益的突出和经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市场开始持续发展,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但在计划经济的规则和秩序不断被突破时,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并未同步建立。这就必然导致在经济活力不断提高时,经济活动的秩序和整体效率不高。人的经济行为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热烈追逐短期利益。在经济结构矫正、需求快速扩张和经济持续高增长时期,这一体制机制变化,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完成了经济结构矫正、需求趋于平稳、市场竞争趋于充分和激烈时,财产责任不清晰、经济责任不明确、要素配置和资源重组不灵活不规范等问题就日益突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加快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规则与秩序。关键是完善产权制度和发展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这需要普遍而深入的实践探索,以及在法律层面的逐步归纳完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使得既能够给人以充分的经济活动自由,肯定和保障个人权益,又能够形成完善的经济社会活动的规则和秩序,保证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成熟与定型。

  近年来我们持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在完善产权制度、发育要素市场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提高紧密结合,与法治化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紧密结合。因此,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持续推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增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

  综上,中国人民具有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中国经济具有前所未有的韧性和巨大潜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一如既往地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的疫情,挡不住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步伐!

  (张立群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任俊明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